返回

复山河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二百五十六章、大麻烦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  在完成对地方衙门的渗透前,大家必须低调做人。

  以往那些他们看不上的穷棒子,现在也必须认真对待。

  尤其是男丁数量多的,更加不能惹。

  惹急了,人家直接匹夫一怒,流血五步。

  就连土客之间的百年械斗,都减少了很多。

  矛盾依旧存在,但争斗方式已经从火拼,变成了对骂。

  一方面是人口减少后,资源没那么紧张。

  另一方面则是大家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,现在青壮数量严重不足,再火拼就要亡族灭种了。

  在这种背景下,敢牵头和军方对着干的士绅不能说没有,但数量绝对不会多。

  毕竟,叛军余孽尚未围剿干净,蹦出几个漏网的乱党,也是很正常的事。

  ……

  “兰先生,朝廷的任命已经下来,再过去几天我就要去广州赴任。

  这两本《卫所管理制度》和《经济作物种植手册》,尽快安排人印刷,而后分发到每一名卫所军官手中。

 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,这就是卫所军官学习的教材。

  让所有人都给我背熟了,本将从广州回来,要组织一场考核。

  考核成绩不及格的,本将会让他们后悔!”

  李牧严肃的说道。

  面对一群半文盲将领,他也非常无奈。

  事实上,大虞朝的识字率,在封建王朝中已经算最高的。

  开国初年的时候,朝廷甚至尝试过普及全民教育,建立了社学、县学、府(州)学多级教育体系。

  其中社学,就是建立在乡村的最基础教育机构。

  为了鼓励民间子弟入学,朝廷还做出强制规定:“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,罚其父兄”。

  入学无需考试,招生无名额限制,15岁以下愿意入学的,都可以就读。

  成绩优异者,可入县学。

  理论上来说,人人都有受教育,科举入仕的机会。

  没有任何意外,这一政策在开国初年,得到了落实执行。

  到了后面的执行过程中,就慢慢变了味,脱离了全民教育的初衷。

  最开始拿着沙盘就可以学习,慢慢要求学生购买教材、笔墨纸砚,学费随之增长。

  教材也从简单易懂的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儿童启蒙读物,变成了高大上的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。

  社学老师,同样是良莠不齐。

  有认真负责的,但更多都是敷衍了事,忙于自己的科举。

  照本宣科的读几遍,就算完成了任务,想要讲解得加钱。

  廉价教育,很快变成奢侈品,超越了民众负担极限。

  社学制度逐渐变得名存实亡,取而代之的是私塾兴起。

  在这一过程中,士绅集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。

  毕竟,全民教育实在是太恐怖了。

  蛋糕一共就这么大,所有人都加入竞争,如何能够保证自家子弟能够脱颖而出。

  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,他们必须想办法抬高受教育的门槛,把更多的人拦在外面。

  光这些还不够保险,为了保障子孙后代取得更大的优势,书院利益同盟应运而生。

  那些传承多代,进士不绝的文人家族,就是新规则的受益者。

  如果剖析每一科进士的出身,就会发现文人世家出身的进士占比,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。

  当然,进士名额有限,想要走这条捷径,也没有那么容易。

  光在圈子里不够,自身学识也要达到平均水准,不能被人一眼看出是水货。

  满足这些条件,就可以得到主考官们略微照顾。

  如果父辈是朝中大员,又满足以上条件,那么基本上就稳了。

  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尝试,还是缔造了封建王朝的最高识字率。

  许多半文盲,都是靠着父辈口口相传,识得了几个大字。

  军中基层将领的知识,并不是靠父辈传授,主要还是源于前面的扫盲教育。

  不过错过了最佳年纪,学习速度确实慢。

  哪怕有升职加薪的诱惑,大家的知识水平,也仅限于能认识一些常用字。

  “大人,全部都要背么?

  那些上了年纪的将领
书启文学提供了新海月1创作的《复山河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第二百五十六章、大麻烦在线免费阅读。
第二百五十六章、大麻烦(2/3).继续阅读
《 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 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